林氏六音(又名“Ling氏六音)即平時所說的六音測試,是由當代聽覺口語康復大師Daniel Ling.OC.PHD(1926-2003)設計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能夠快速而有效地檢查兒童能否察覺到言語頻率范圍內的聲音,是家長、老師和聽力醫師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
       對于能夠學會在一分鐘以內做出反應的兒童來說,之所以要進行此項測驗,是因為專業人員或者父母要以此確定該兒童的聽力至少能夠達到聽到言語聲的水平。
       助聽器及人工耳蝸應該可提升言語聲范圍內所有頻率的聲音強度,借助于它們獲得舒適而有效的聽力水平,從而使大多數聽障兒童能夠聽到盡可能多的言語感知及言語產出所涉及的信號。
       而這些條件并不總是能夠被滿足,助聽器常常不能適當地放大聲音,而人工耳蝸的調機有時也會出現不合適的情況。
       六音測試是為了快速、有效地檢查兒童能否察覺到言語頻率范圍內的聲音。
       該測試也可以用來檢驗他們是否能夠識別這六種聲音(/m/、/a/、/u/、/i/、/sh/、/s/),也可以對兒童聽覺系統(始于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的麥克風,終于腦部)的完整性進行檢驗。

       測驗形式是由專業人員或父母隨機地發出這六個語音,一次一個。
       測試無論是由男性或女性實施,兒童都應該聽得很好。雖然聲音的音調可能有所差異,但是有助于理解和識別言語聲的聲音成份都是非常相似的,這是為了達到此基本測試之目的。
       在測試孩子是否能察覺到六音時,聲音應在談話距離內的不同處(如下所述)呈現出來。
       小齡兒童可通過玩“go game”(聽放)游戲來做出反應——他們一察覺到給出的言語聲,就把一件物品放在盒子里或將一個圈套在棍子上。
       在六音的察覺測試中,必須注意避免有規律地給聲,因為兒童有可能根據給聲的規律來做出回應,從而得到假性反應。大齡兒童察覺到聲音時可以舉手或說“是”而做出反應。在六音的識別測試中,具有足夠多言語的兒童僅在他們聽到聲音時仿音即可。
       該測試的焦點在于感知言語頻率范圍不同區域的聲音,言語頻率范圍包括從頻的濁音(聲帶振動)到頻的清音(聲帶不振動)。
       所選的從低頻到高頻的聲音為/m/(如“me”中)、/u/(如“two”中)、 /a/(如“aha”中)、/i/(如“she”中)、 /sh/(如“fish”中)及/s/(如“us”中)。
       我們使用連續音來控制音長,測試者可根據需要延長或縮短發音時間。
       在音強控制上,測試可按照間隔1米/3英尺(成人和兒童一對一交流保持的平均距離)和3米/10英尺(在人群中進行交流的平均距離)分別進行。
       在經過聲學處理的房間中,每次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距離翻倍(聲音變輕)或減半(聲音變響)時,聲音的強度以6dB為變化單位。
       在不同的距離上實施測試很重要,因為在一米的距離上獲得的結果并不能說明兒童在更遠的距離上能夠聽到什么,比如在教室里。
       在任何時候,測試者都不要使用高于或低于自己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的正常音量來發出這六種聲音。如果是這樣,則該測驗結果無效。
       因此,六音測驗可以用來檢驗兒童察覺和識別發生在言語頻率范圍內的基本言語模式。只有在仔細地控制了音量和距離的情況下,測試結果才是有效的。

       低頻聲音——如果我們不能聽到像/m/這樣的音,那么我們也不太可能聽到足夠多的其它低頻聲音以發展口語(伴以正常韻律/音調,且沒有元音錯誤的口語)。
       因此,我們使用/m/音來檢查低頻聽力是否足夠。如果一個人在3米距離左右不能聽到/m/音,那么他言語的韻律很有可能不好且帶有鼻音。
       元音共振峰范圍——元音是非常復雜的。
       元音包括基頻音(我們發聲時在喉部形成的聲音)和一些頻率稍高的共振峰,這些共振峰的頻率隨著口腔中舌頭的運動而發生改變。除非前兩個共振峰能被聽到,否則聽者不能明確地識別該元音。
       /u/兩個主要的共振峰都處于低頻范圍以內。
       /i/兩個主要的共振峰則處于截然不同的兩個頻率——一個為低頻,另一個則是高頻。
       如果察覺不到低頻的共振峰,那么就會導致發音不正常、聽不到音調、不會唱歌。
       因此,我們使用/u/音來檢查聽者能否察覺到元音共振峰范圍內的低頻部分。在識別測試中,/u/音還可以讓我們確認處于/u/和/m/頻率范圍內的其它聲音是否能被識別且不被混淆。如果將它們混淆了,則應將側重點放在聆聽技能上。

       中元音——元音/a/(如驚嘆詞“aha”中)中的共振峰,處于元音頻率范圍的中間,也正是整個言語范圍的中心。
       因為中元音發音時嘴巴開得較大,所以它較其它聲音響亮。如果聽不到/a/或者/a/放大不足,那么就可能聽不到非重讀的單詞,尤其是那些處于言語范圍中心的單詞。
       因此,孩子聽不到句子中所有的詞語,如“I went to the park”,他可能只聽到“I went park”,結果就會造成一些語法問題。
       一個使用助聽器且具有基本低頻聽力的孩子可以聽到元音/a/。如果同一名兒童可以察覺/a/,但是不能察覺/m/和/u/聲,則要么是低頻聲音放大不足,要么是中頻聲音被過度放大了。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需要調試助聽器以確保所有元音都能夠被察覺到。
       如果該兒童在6米(20英尺)左右還可察覺到那種(常人)能夠聽見的耳語聲/a/,則說明中頻范圍過度放大。由于很多原因,/a/在測試中(包括識別測試)很少與其它元音混淆。因此,我們用/a/來檢測是否可以聽到中元音且是否有中元音放大不足或過度放大的情況。
       元音/i/——若能聽到第一個低頻共振峰或者第二個高頻共振峰——處于元音頻率范圍的上端,則均能察覺到元音/i/。如果患兒聽到了低頻共振峰或者高頻共振峰、或者二者都聽到了,則他們可以對/ee/做出反應。因此,必須先把孩子對六音中處于相同頻率范圍內的聲音的反應與對i的反應進行比較,然后再解釋他們對/i/做出的反應。
       隨后,可作出的與/i/相關的推論有:
       1. 沒有反應表明不能聽到任何共振峰。
       2. 如果只能聽到/u/和/m/,但是不能聽到/sh/,則表明只能聽到低頻的共振峰。
       3. 如果能聽到/sh/,但是不能聽到/m/和/u/,則表明只能聽到高頻的共振峰。
       4. 如果/sh/、/u/和/m/均能聽到,則表明可以聽到兩個共振峰。
       5. 如果能聽到/sh/和/u/,但聽不到/m/,則有可能/i/和其它元音將會被鼻音化。
       因此,元音/i/用于檢測可能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高頻音和清音言語中的高頻聲音主要是清塞音或塞音,如/p/、/t/、/k/及清擦音,如/sh/、/f/、/s/和/th/,所有這些都是相對安靜的音。
       兒童對于高頻聲音的聽力損失通常比對于低頻聲音的聽力損失要多。由于這些因素,有重度或極重度聽損的兒童,以及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未選配好或未調試好的兒童,大多數都可能聽不到高頻的聲音。
       記住,該測試是檢驗聲音是否能被有效地從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的麥克風向腦部傳送。因此,出現察覺或識別問題的根源有可能與聽覺鏈上的某個環節有關,如暫時性的中耳炎、耳蝸液喪失或助聽裝置的問題。
       找出任意此類故障的原因,都需要作進一步的聽力學評估,如果此類故障持續存在,可能需要改變指導或治療的策略。
       因為言語的高音攜帶大量有助于分辨、識別和理解語言的信息,故察覺言語的高音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sh/用于檢測是否可察覺到一般的高音,而清音/s/用于檢測是否可察覺到非常高的聲音。



樂辰蒙氏親子園

地址:成都市錦江區錦繡大道3555號錦江國際花園1號樓3層

聯系電話:18123382103